对平惯组

文艺的内容与形式

       为什么我在杂谈的开篇会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按照政治、经济等顺序逐篇详谈?前几天我与父亲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争论,当然不是文艺这么大的范畴,而只针对我父亲的研究领域——书法。我父亲研究了书法30多年,虽然名气不大,没有得到主流社会认可,但在我这个外行看来,他的书法已经相当高明了,开启这个争论的由头是我们在闲聊中谈及毕加索的画作前后期的变化,前期毕加索的画作非常写实,外行人都能看出画得很好,后期却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但后期的画却成为了绝世名作,我认为其原因在于毕加索后期要在一幅画中表现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使用常规画法已无法充分表达,为了过于强烈的情感宣泄只有通过对以往技法的变化、改造,甚至是再创造,这与毕加索本人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密不可分。我父亲坚称毕加索是将绘画中最美的部分提炼出来进行再加工而形成了后期的那种怪异、难以理解的画法。我不是太理解父亲口中的提炼说,但我却听懂了父亲强调的是形式,随后我俩将这一争论延伸到了书法领域,最后的结果当然不出意料的谁也无法说服谁。

        争论之后,我发现内容和形式竟然会有如此大的争议,而我与父亲的争议也让我重新整理了下思绪,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新的思考,我写这篇文章不是要将我父亲驳倒,而只是有感而发,讲点我的浅显思考。

        文艺是文学与艺术的总称,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文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为文艺是精神物质化的延伸,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感性摄取,经过大脑的理性加工,再将感性与理性的混合物采用各种文艺形式表达出来。文艺有两个核心,即内容和形式,直观上来说,在许多文艺形式中这二者孰轻孰重好像是比较明了的了,如在文学中,貌似内容要重要得多,在绘画、书法中,形式好像更突出些。但实际上却大相径庭,拿文学来讲,内容并不是一直占据主导的,骈文是一种讲究排比、对偶等文学形式的文体,就曾在六朝、隋唐时期大行其道,而在唐宋时期为了反对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骈文,而出现了提倡重内容、轻形式的史称“古文运动”的文学改良运动。而在文学史上,内容与形式谁主谁辅的争论也一直没停止过。同样在绘画、书法领域中,不同学派对内容和形式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在我看来,无论什么文艺样式,内容是内核,是中心,形式或者其他所有一切都要围绕着内容运转,而形式是表现手法,是将内容发挥发展的手段,内容是内敛的,需要通过逻辑思维加以理解,形式是张扬的,富有感官视觉冲击力,给人以直观感受,对于普罗大众来讲,形式更易于接受,但有形式无内容失去了文学之核,恰似无源之水流过蜿蜒曲折的河道,看起来很美,但却是一过性的,无后续水流,缺乏层次感、延续性、延展性。有内容无形式就空有内涵,而无手法表现出来让人民群众接受,就如同一个泉眼不断涌出泉水,却缺乏路径、河道展现泉水之美,合理而适当的文艺是兼具形式和内容的,有着深厚的内涵,又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将其展现。

        现在在文艺界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思潮,这也与快餐文化盛行、浮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社会风向相关,因为内容是需要文化熏陶的长期积累、思想的逐步沉淀,是一个缓慢养成的过程,而形式却可以速成。这让我想起了金庸先生的小说《笑傲江湖》中对华山派剑宗和气宗的描写,剑宗注重修行剑的招式,气宗注重内功的修炼,剑宗和气宗同练10年,气宗打不过剑宗,同练20年,打个平手,同练30年,气宗必胜。气宗与剑宗之争也正如同内容和形式之别,这也引出另一个问题,文艺创造时这二者是如何把握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先学其形,再绘其神,先注重形式的修习,辅以涵养的丰富,因为形式可以速成,在很短时间就可以迅速提高,但形式修习到一个程度时,提升的难度变大,花费了10倍以往的经历可能换来的可能只是十分之一的收获,这时就需要从形式为重转化为内容为王,当然形式也不能荒废,但仅维持就可以了。当思想的深度广度得到显著提高,你就会豁然开朗,发现文艺的新境界。到这时,内容因形式的表现和张力而更加丰满,形式因内容的深厚而千变万化,甚至发展出新的形式,而最终的文艺境界也无所谓内容和形式了,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为二者已完全融合,人已随心所欲。

        

评论(1)

热度(1)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