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惯组

损耗论3

        说起人类诞生之后的早期阶段,即原始社会早期,在大家的脑海中是有一个公认的印象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吃不饱穿不暖,虽然在以后的社会,诸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都仍然存在一部分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人,但原始社会早期与其他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所有的人类,甚至是氏族、部落的首领都不能说是完全解决了温饱,那么这种客观现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呢?所有的人都在为了解决温饱而努力,说得深奥点,“生物意识”占据了统治地位,人类随时都面临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当时人类取得食物的方式相当简单,采集野果和打猎,又没什么工具,完全靠手脚和一些木棒,石头等,每一个人劳动所得都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是,前面已经说过,虽然这时,“生物意识”占据着统治地位,但是“自我意识”也没闲着,由于这个高等意识的存在,诱惑着人类一步一步向“自我意识”靠近,首先当然是解决温饱了,依照“原始人”的话说,人类在神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学会了制造工具,打猎效率提高了,学会了圈养牲畜,种植蔬菜等。依照我的话说,人类学会了初步的减少损耗。这时有人奇怪了,怎么连圈养牲畜,种植蔬菜都变成减少损耗了?道理总是说过了就变得简单了,动物植物因空间的作用,散布于各地,因时间的作用发生着生老病死,早期的人类追逐到的猎物,采摘到的果实仅占很小一部分,其余因时间作用而枯萎的果实,腐烂的动物,相对于人类而言便是损耗,人类圈养牲畜,种植可食用的植物,将散布于各地的动植物聚集起来,以便在最佳时间取用,这难道不是将损耗减少了吗?

        人类减少了初步的损耗,获取到更多的食物,一部分人解决了温饱,更有甚者极少一部分人有了剩余,按照恩格斯的学说,私有制开始产生和发展,在此,我将换一种说法,姑且可以称为山寨剩余价值论,前面已经说过,当人类解决温饱之后,“自我意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显现出来,人类开始问问题,开始思考人生,开始寻找规律,开始透过表象参透本质,于是,作物规律被找出来了,动物习性被发掘出来,人类进一步减少损耗,原始科学,艺术,文化开始出现,当剩余出现,人类社会便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了,在现代诸如我这类共产主义者对私有制无疑是深恶痛绝的,但是在原始时期,剩余产物以及私有制的出现无疑是一种革命性,历史性的跨越,因为这直接导致了分工的出现。关于分工我将在另一本书略微谈谈我的看法。

        我们还是重新回到剩余物这个话题吧,用通俗点的话讲,有剩余就是,原本100个人劳作才能养活一百个人,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等原因,现在99个人劳作所得就能养活100人,那多余的那个人咋办呢?不需要他在劳作了,他便被分工出去,脱离了生产,专门从事"其他活动"。什么叫“其他活动”呢?简而言之,就是专门从事一些事,其他人也都在做这些事,但做得很粗糙,分工出去的人将这些事做精,做细,从而慢慢的产生了一个分工行业。比如打猎的人都要做弓箭等物品,但一面又要进行打猎等活动,弓箭的质量便显得粗糙,这时,有人专门从事制作弓箭,不再打猎,并将制作技术不断提高,并用制作的弓箭换取猎人的猎物,随着从事这个事情的人越来越多,一个新的行业也就诞生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到现代社会,大部分的分工都由此而来,可以说,减少的损耗给剩余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并导致分工的出现,人类社会才能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前面已经说到,剩余导致了分工,但是每个地方的分工却不尽相同,分工受到各种限制,拿最简单的自然资源来说吧,有的地方铁矿多,自然就分出了采矿、冶炼、铁器制作等行业,有的地方土地肥沃,农业自然就分得更细更全,有的地方树木多,与木头相关的行业自然比其他地方发达。产出过多导致了分工,分工又促进了产出,也就是减少了损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出的东西呈几何倍数增加,分工的速度却在变慢,产物因来不及消耗,开始堆积,并因时间的作用,慢慢的变质、腐蚀,换句话说,人类以减少损耗的目的造成了损耗增加的结果,依靠分工已经无法将增加的损耗消解掉,如果任由此发展下去,大范围的生产过剩就会出现,这时,商人和运输业产生的作用将这一进程延缓了,一直延缓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后期。本来应该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之前就发生的生产过剩就因为商人和运输业的功劳将其推迟了数百年,这是多么神奇的力量,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认为我对这两者持肯定态度,而且是大加赞赏,可让你失望的是,我对这两者都持否定态度,如果没有这两者,人类今天可能会更加幸福,生活得也会更好,不过还是先来谈谈这两者对损耗所起到的绝大作用吧。









评论

热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