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惯组

6、精神与物质

       长久以来,哲学上对精神和物质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也被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并以此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历史上众多的西方大哲学家都试图对精神进行解释,早期的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世纪的神学,但直到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才发明出精神这个词,将其说开了,讲透彻了,逐步揭开了精神那神秘的面纱,打开了一道通向精神世界的大门,假如后来的哲学家继续沿着黑格尔的思想走下去,走进那扇打开了的大门,那么人类就将逐步的窥见精神的全貌,但假如通常都是与现实相悖,实际情况是后来的哲学家们关上了这扇大门,停留在物质的世界中,对哲学进行了细分,在细分的哲学中进行着各自的研究。当现代人回顾那段哲学历程时,多将这一转变归结于黑格尔对古典哲学的研究已经达到顶峰,后人已无法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事实当真如此吗?我认为问题的原因不在于此,我恰恰认为一旦你走进黑格尔打开的大门后,你会发现门后面是一片坦途,通向未知精神世界的康庄大道,人们放弃这条路的真实原因在于人类内心的恐惧和精神物质化的反对。

      精神和物质是什么呢?精神控制着理念界,好奇心和对理念的追求是它的永恒动力,思考分析是它的基本方式,由一个理念推导出另一个理念是它无休无止在做的唯一事情,精神没有实体,不占据空间,时间是它的唯一要素,精神可以在时间中随意穿梭。物质占据着空间,实体是它的突出特征,物质不能思考,没有思想,只能按照各种规律发生着位置、形态、性质等的变化,物质感知不到时间,空间是它的乐园,它在空间中任性的移动、旋转、吸收、爆炸。精神和物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但他们遵循着一些基本的规律,他们遵循着对比、平衡、惯性、组合的基本规律,精神和物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也遵循着没有两个事物是完全相同,也没有两个事物是完全不同的规律。

      精神相互的联系是紧密的,精神的总和被称为总体精神,精神内部是不平衡的,对比是精神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对比减弱,精神融合,对比增强,精神分裂,对理念的思索和追求是对比增强减弱的唯一方式,精神内部存在着散在的精神和精神团,但他们都在对理念进行思索,精神团越大,思索的层级就越高,精神通过对理念的不断思索,一方面改变周围的散在精神,使散在精神与其对比减弱,并将其吸收吞噬,另一方面增强与其他精神团的对比,最终产生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个体内部的精神链接得更加紧密,更不容易被其他自我意识和高级理念影响而被同化,而散在精神极易被影响同化而被吞噬。这种吞噬是不同于物质世界细胞的吞噬,精神是没有实体的,不占据空间,精神也不会像物质那样移来移去的吞噬,精神的吞噬依靠的是精神相互间的联系,散在精神和精神团能够随机感知到与其层次相近的高级理念的精神,并学习模仿其中的一部分而为自己的理念所用,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发生改变,有可能变得与所感知学习的精神相似而被同化吞噬,因此散在精神的吞噬更多的是被动的,而自我意识除了被动吞噬外,还可以主动定向发挥作用。

      自我意识产生后,通过提高思维层级,主动与散在精神或精神团,以及其他自我进行着吞噬的斗争,对于散在精神和精神团,通过高级理念来影响同化吞噬,对于其他自我,通过高等级的理念吸引并改变其他自我的一部分,让其他自我的内部对比增强,发生分裂,使得其他自我由大变小,最终变为散在精神而被吞噬,自我意识体量越大,思索的理念越高,内部结合越紧密,越不容易被影响,改变,分裂,吞噬,似乎就可以这样不断吞噬,不断壮大,最后代替总体精神,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因为对纯理念思索的道路是无比艰辛,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会有许多分叉,越到高级的理念分叉就越多,自我意识壮大的过程中内部的精神并不是向同一条道路走下去,而是会发生争议,会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自我意识吸引到的精神越多,理念思考的程度越高,内部的分歧产生的对比越多越强,当对比增强到一定程度,自我意识便会分裂崩塌,从而丧失自我甚至变为散在精神,所以总体精神一直在那里,没被自我意识所取代。

      在常识中,物质都是有形,有实体的,甚至在无法用肉眼观测到的微观世界,我们也能用精密仪器展现出粒子的形状和外形。但事实上,我们的所见只是物质的一部分,物质还有我们看不见的部分,也就是能量,换句话说,物质由实体和能量组成。实体是由各种粒子所组成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再以无法穷尽的组合和排列构成视觉所及的丰富多彩的宏观世界。能量以多种方式宣告着自身的存在,从易被五感摄取感受的爆炸、风能、热能、水能,到需用仪器探测的电能、磁能、光能、声波等,无一不在告知世人不要忽视其的存在。实体和能量并不是严格独立,不相往来,相反它们联系异常紧密,甚至有时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密不可分的地步,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能量都产生于实体物质,甚至长时期以来,能量是实体的附属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以及核聚变从原理到实践的成功,让人们感到惊叹、恐惧的同时,也使得这一观念遭受到严重的动摇。在此之前,虽然在物理作用和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实体物质好像确实“减少”,或者说“消失”了,但后来都找到了减少的物质的去向,证实物质并没有真正的减少或者消失,但是在核聚变的作用下产生了人类难以想象的能量,而在聚变反应后,物质质量减少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减少的物质质量转化为了那让人惊叹而又恐惧的能量,也就是说物质实体并不是永恒的,物质也在减少消失,并且在浩渺的宇宙中这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太阳发光发热的能源就来自于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而太阳只是宇宙中那数不清的恒星中的很普通的一颗,换句话说,宇宙的实体质量每分每秒都在不断减少转化为能量,从这些事实中,我认为能量完全有资格和实体物质并列成为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而并不是实体物质的副产物。

       但不管是实体物质,还是能量都是遵循物质的规律而运动、发展、变化,当成为实体物质,就会自动按照实体物质的规律运行,当成为能量,就会自动按照能量的规律运行,从这点来看,仿佛物质和精神都是一样的,精神也在追逐理念而动,追逐理念这本身也是一种规律,但实际上物质和精神有个本质的区别,物质不会违背规律而动,只能机械的严格按照规律而行动,也就是不会犯错,精神有很强的选择性,有可能走向错误的理念,经常会犯错。


 
 
 
 
 
 
 

评论

热度(2)